湘房研独家解读(一)|贺清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思路及对策研究

字号:        
日期:2021-08-05


# 导语 #


7月22日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将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平台。高标准建设安徽、河南、湖北、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省房地产经济研究会会长贺清云教授,就《意见》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思路及对策进行了深度解读。


1. 长株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背景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战略位置,临东近西,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枢纽优势和商圈辐射优势。2000年以来,长株潭城市群相继获批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习总书记关于湖南实行“三高四新”的战略等,外部政策发展优势凸显。

微信图片_20210805091240.png

从内部条件来看,长沙创新谷、株洲动力谷、湘潭智造谷为长株潭城市群提供创新驱动的源头活水,同时三市积极建设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空间格局,打造互联互通的交通网,提升城市群一体化水平,从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生态环保、城市功能方面不断融城发展,为湖南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准备了较好的设施条件、经济基础、科技力量和政策背景。

2. 长株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总体框架及战略思路

总体框架

城市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立足于区域多城市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地域性功能组织和复杂系统,具有地域性、政策实践性、阶段性、复杂多维性等属性特征,表明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是复杂多维的。因此,城市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三、四、五总体框架,即三大驱动机制”“四大战略”“五大目标

微信图片_20210805091248.jpg

三大驱动机制自然社会因素中的自然、人文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对高质量发展产生原生性驱动机制;市场因素的资本、产业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对高质量产生内生性驱动机制;政府因素的规划、政策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对高质量产生外生性驱动机制。从而,构建原生-内生-外生驱动机制体系综合作用于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四大战略产业集群战略,推动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有效整合产业存量资源,构建面向城市群一体化主导优势产业链,促进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优化不同城市产业特色和空间布局。重点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加强合作。创新驱动战略,探索建立长株潭三市协同创新管理机制,发挥长沙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作用,带动株洲、湘潭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推进长株潭国家创新型城市群建设,为我国城市群协同创新提供示范。生态文明战略,构建以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为核心的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划定生态功能红线旨在保护国土空间,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结构持续稳定、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关键作用。在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的基础上划定城市尤其是城市群开发边界,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区域协调战略,强化长株潭都市圈辐射带动,通过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进行扩圈拓轴,实现都市圈在更大范围的重组互补,促进都市圈高端化,以功能外溢带动周边县(市)(包括周边浏阳、醴陵、湘乡、韶山、宁乡)发展。

五大目标速度合理,需要在动态中把握平衡,把速度和质量这两个目标均衡起来,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动态过程中,提高增长的质量。结构优化,需要对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进行优化,实现空间配置、经济配置、资源配置高效率利用。市场有效,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政府调控经济活动的方式由行政手段为主过渡到以经济手段为主,以保证市场的科学、高效和透明。更可持续,必须强调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按照两山理念促使经济结构顺利转型,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类福祉。民生共享,一切高质量发展成果需要由全体人民共享,让广大群众过上高质量的生活。同时,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后,需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战略思路

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聚力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动力转换;聚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以城市群-城市-开发区为重点,构建功能完备、集群发展的空间载体;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高端化、多元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力建设生态型城市群,构建绿楔+生态廊道的生态安全格局;聚力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构筑高质量民生保障体系,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建设经济优势明显、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秀美的高质量城市群,打造全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样本城市群。

微信图片_20210805091254.jpg

科技创新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产学研结合推进装备创新、文化创新和应用创新三大领域创新。政府搭建创新平台、改革激活创新;企业围绕市场开发产品创新;大学与科研院所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创新,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创新体系。发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装备制造业优势,突破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推进装备制造业创新。发挥湖湘深厚文化底蕴、敢为天下先的企业文化特点,大力突出湖湘文化,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文化创新。以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能源、信息产业等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应用创新为主,加快高技术产业化,推进科技应用创新。以重大技术创新为核心的装备创新发展: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军工装备等,提升长株潭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打造中国崛起的大国重器

产业转型升级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以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强化自主创新、加快技术改造、培育核心企业、打造知名品牌为重点,夯实产业基础,强化服务增值,积极培育市场,依托三市的产业基础,快速提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和整机制造到物流、维修服务等一体的产业链条,打造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模式,将长株潭城市群打造成国内外先进智能制造示范城市群。

区域协调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主体  以简政放权、多元参与为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进体制改革,实现上下级政府合理的区域管理权、责分工;引导非正式组织发挥区域管理职责;完善公共参与机制。以三市协作、资源共享为手段构建跨城市协调会议制度,保障顶层沟通;加强区域组织机构(两型委)主体地位;跳出区划束缚,实现三市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优质公共服务共享、生态资源协同保护与利用。以复合网络、创新机制为支撑加快三市城际间联系交通网络建设,加强商贸合作,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推进构建要素自由流动的基础型平台;营造有利于区域协同发展的软、硬环境。

微信图片_20210805091301.png

绿色发展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潜力  突破原有的行政区划环境管理思维,走区域环境管理新思路,构建相应的城市群公共环境治理制度,走向区域环境治理模式。摒弃传统行政区域管理中的内向型的弊端,走区域型行政合作开放型行政的道路,将大量跨越行政边界的外溢性公共环境问题或区域性的公共环境问题作为自己的管理对象。建立区域环境合作机制,共同研究区域环境问题,整合与提升区域环境管理能力,构建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

公共服务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重点协调好城市、乡村、城乡融合三类空间的发展,保障好市民、农民工、农民三类人群的基本权益。改善分配制度、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社会保障,保证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完善社区服务,使居民获得平等获取公共资源的权利。改造城市旧区,彰显人文魅力,营造优美人居环境。建立平等从业机制,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报酬。强化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解决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医疗等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住房租购保障。提高农业生产性收益,鼓励农户兼业发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户整体收入水平,拉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建立城乡全域覆盖的一体化服务网络。

3. 长株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对策

推进长株潭区域一体化主要对策

行政一体化方面,需要彻底解决三市分治所造成的体制机制冲突,消除各类行政分割及不同政策带来的摩擦阻力。具体应从机构设置、人事安排、规划指导、财政预算、融资投资、市场体系、经济调节和社会组织方面充分实现行政区划同经济区划的一体化,三市真正做到统一目标、统一利益、统一行动。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一是需要均等化服务内容和质量,形成三市统一服务标准和保障标准。二是从基本公共服务转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三是推动公共服务供给大数据化,联动融合三市公共服务功能和数据,准确掌握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精准核算公共服务成本,精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要素市场一体化方面,一是通过采取试点区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方式统一进行土地利用研究规划平衡用地供应逐步推广实现三市土地市场统一。二是完善人力资源市场,通过政策引导人才流入待发展地区,对紧缺岗位提供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措施,实现合理均衡人力配置三是联动金融市场,以长沙银行和华融湘江银行等地方商业银行为主体,成立联合产权服务平台,为三市企业的融资、信托、上和企业间的股权、产权技术交易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和交易服务,输血实业,降低跨区域交易服务成本交通通达一体化方面,长株潭应在3实现三市之间公共互通半小时以内,3-5实现3+5城市群1小时通达。3左右核心城区快速路网密度提升到0.4千米/平方千米城市核心功能片区间做到30分钟可达,任意片区5-10分钟可接入城市快速路。

优化长株潭产业空间布局主要对策

紧紧围绕一带三轴”打造新兴产业空间布局。聚焦一带,即强势发展湘江新兴经济带,突出体现其对城市群产业的整体带动作用。以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体,联动长沙高新区、大学科技城、望城经开区、马栏山文创产业园、湘潭高新区等聚焦总部经济和服务平台建设,突出科技创新、产业服务、文化创意以及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智能化物流,成为长株潭产业改造和崛起的核心带。展三轴,即大力拓展北部横线发展轴,东部平汝发展轴及南部沪昆发展轴,打造成为大产业集群承载主体。北横线发展轴在长株潭北,以望城高新区,宁乡经开区,浏阳经开区等为空间支撑,以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和商贸物流等产业因素的集聚为主。沪昆发展轴在长株潭南部,以湘潭九华经开区、株洲轨道科技城、株洲栗雨组团为核心支撑,突出新能源装备、港口装备、电工电机、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产业因素的集聚。平汝发展轴以长沙经开区为主体,联通浏阳经开区、隆平高技园、株洲田心高科技园布局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天航空、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智能制造产业。三大发展轴长株潭产业升级的空间载体,逐步形成大的制造业产业集群。

加强长株潭产业改造升级主要对策

引导传统产业专注核心零部件,从大规模走向强效能。集中政府和社会优势资源,分别在核心零部件技术、制造上强力突破,包括新型锻造、现代冶炼、液气密元件及系统、轴承、齿轮及传动系统、自动控制系统、高精度机床等,引导核心零部件产业链中的专而精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专注产品攻坚。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承担产业园孵化功能,同时积极促进发展核心零部件企业走向产业化方向,形成大而强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态圈。二是突破基础工艺和底层技术的限制,避免关键技术“卡脖子”以长沙大科城、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研发部门为基础,建设一批独立、非营利性为目的,能为跨行业或全行业服务的先进基础工艺创新研究中心,基础工艺研发要和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三是实施智能化的深度整合战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在产业改造升级的基础上,进行产业融合的同时给予产业赋能,将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和场景应用到高端装备机械制造产业,形成核心技术高地,建立全球新的行业标准。加强智能制造人才的引进,为高端装备机械制造产业研发增动力。四是建设消费产业创新整合平台,主导新型消费产业升级。移动互联网与电商的结合,形成新的经济形态和增长点。长株潭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抓住新的消费品产业升级红利,迎合消费者喜好的品质日用品,引领升级。应以长沙为核心,搭建高质量消费品创新平台,在吃穿用等消费产品领域进行产品创新发展,通过提升消费者需求驱动消费品制造业,带动城市群乃至整个湖南消费品品牌发展,培养出一批独角兽企业、头部企业,注入孵化基金形成产品孵化基地,打造科技创新消费品产业园。

 提升长株潭城市群商业活力主要对策

一是探索外部市场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结合一带一路国际发展机遇,以长株潭为龙头,积极发展湖南产品出口,形成湖南品牌海外良好布局。第一,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以长沙为核心枢纽,搭建专业的海外市场信息平台积极发展全球国际贸易合作伙伴,掌握并对外发布及时国际贸易信息及各区域的市场状况,协助湖南品牌企业出海。第二,积极利用长株潭航空港保税区交通区位突出的优势,拓展国际通航线路,打通快速、安全的国际物流交通网络。第三,发挥长株潭金融体系优势,搭建外贸金融平台,服务本土产品和企业,打通与贸易国的货币支付体系。第四,布局发展专业的出口产品产业园,制定一揽子海外出口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集聚。

二是营造全国一流高质量营商环境。第一是明确目标,杭州等城市作为对标城市,找差距,补短板,湖南做出长株潭营商优化样板”。第二是制度性开放转变,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方位开放。各园区立足城市定位和园区优势,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痛点、堵点、关键点,提升政务服务全流程便利性、标准性。第三是协调同步,各市各区县和园区之间、部门之间应着力解决存在的营商优化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第四是差异化招商引资,聚集特色产业生态,补链强链。依托大数据、信息化等手段,跟踪分析500 企业等发展动态,形成精准招商储备项目库,进一步引进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领袖型市场主体。根据稳大、扶中、帮小的分类原则,提高招商工作快速性、灵活性,提升招商效率和安商稳控率。

 构筑高质量城市群人居环境主要对策

一是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多层次环境治理体系。重点推进大气、城镇污水、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有效应对重点领域重大环境风险,建设宜居的城乡环境。二是充分发挥绿心的生态服务功能,构建完善高效的斑块廊道基质生态系统,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开发格局。三是构筑和谐的三生空间。以加强城市群内部生态修复、社区修整、产业修缮为手段,把生态环境融入到各个城市组团和园

湘房研

移动版

湖南省房地产经济研究会

Copyright © 2020-2024湖南省房地产经济研究会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7963号-1

湘ICP备2024087963号-1

湖南省房地产经济研究会